導語:每個整裝待發(fā)的開始都為時不晚

田德望與《神曲》

  《神曲》,是著名意大利詩人阿利蓋利·但丁創(chuàng)作的長詩。全詩為三部分:《地獄》、《煉獄》和《天堂》,采取了中古夢幻文學的形式,敘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個夢,以此來譴責教會的統(tǒng)治,但仍然未擺脫基督教神學的觀點。

  著名文學翻譯家田德望對這部恢宏的史詩,在讀中學時就有接觸。當時通行的是錢稻孫翻譯的《神曲一臠》。雖是“一臠”,但田先生讀了之后,對但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從那時開始留意《神曲》在我國翻譯的進展。

  1927年,田德望進了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后,得以閱讀到英譯本《神曲》,并選修了英籍吳可讀教授用英語講授的《神曲》課。吳可讀教授講解長詩《神曲》時,常愛朗讀一些精彩片斷的原文給學生聽,這些富有韻律性的詩句更讓田德望心醉。于是他毅然中斷已學了兩年的法語,在這位吳可讀教授的指導下,自學意大利語。

  學了意大利語后,越讀越領會到《神曲》原作的韻味,興趣隨之日益濃厚。田德望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時,在一位講授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美國教授的指導下,用英文寫了《但丁〈神 曲〉和彌爾頓〈失樂園〉中比喻的比較研究》。此篇論文備受好評,不僅讓田德望順利通過答辯,同時還獲得了意大利的獎學金。在吳宓教授的建議下,由清華外國研究所公費派田德望去意大利留學,在佛羅倫薩大學師從莫米利亞諾教授繼續(xù)攻讀但丁和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獲得博士學位。

  在如此長久的求學生涯中,田德望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愿望,那就是學成以后,一定要從原文翻譯《神曲》這部傳世之作?!渡袂藩q如一盞明燈,鼓舞著他學習,也激發(fā)著翻譯它、介紹它到中國來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為此,在意大利留學期間,田德望就注意收藏那些經專家校訂,注釋精辟的《神曲》版本。

  田德望先生于1939年回到祖國,回國以后一直是以德語教授身份在大學里講授德國語言文學,沒有機會教意大利語言文學。有限的業(yè)余時間和假期,只譯了幾部凱勒的著作。直到80年代初,當時擔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的周揚同志希望外文所所長馮至物色一位譯者,認真重譯《神曲》。馮至同志當即決定聘請?zhí)锵壬鸀橥馕乃?ldquo;特約研究員”,委托他專門從事《神曲》的翻譯工作。

  1983年的秋天,田老先生開始試譯《地獄篇》,此時的他已是74歲的高齡了。田先生曾說他剛動筆時,感到困難重重,力不從心,茫然不知所措。但每當他捧起書本,讀著《神曲》的時候,又覺得自己回到了以前。

  《神曲》全詩都是用“三韻句”寫成的,田老先生考慮到漢語和意大利語的區(qū)別,更考慮到中國詩體的韻律,于是,斟酌再三,決定以散文體譯出。

  田老先生曾說過他的目的僅在于使讀者通過譯文了解《神曲》的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內涵,如欲欣賞詩的神韻及其韻律之美,就須學習意大利語,閱讀原作。正如但丁所說的:“人都知道,凡是按照音樂規(guī)律來調配成和諧體 的作品都不能從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不致完全破壞它的和諧與優(yōu)美。”

  2000年8月,歷時十八年的《神曲》全部譯畢,此時的田先生已經是91歲高齡的老者了,這部近九十萬字的《神曲》是他文學翻譯事業(yè)最重要的里程碑。